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050字。
高三语文12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开拓者,宗白华先生不仅对中国人的时空意识及其在文艺中的呈现作出别树一帜的阐释,还对中国艺术意境的产生和演变作出别开生面的解析。
什么是意境?宗先生指出:“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简言之,“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清代画家恽南田曾这样描述一幅画:“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宗先生评价:“这几句话,真说尽艺术所启示的最深境界。艺术的境相本是幻的,所谓‘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但它同时却启示了高一级的真实,所谓‘意象在六合之表’。古人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借幻境以表现最深的真境,由幻以入真,这种‘真’,不是普遍的语言文字,也不是科学公式所能表达的真,这只是艺术的‘象征力’所能启示的真实。”而“真实是超时间的,所以‘荣落在四时之外’。艺术同哲学、科学一样,也启示着宇宙人生最深的真实,但却是借助于幻想的象征力,以诉之于人类的直观心灵与情绪意境,而‘美’是它的附带的‘赠品’。(《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
宗先生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对前人相关论述的发掘和爬梳,提出意境作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情”与“景”的结合,是唐代画家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更在于对意境的创造途径、意境的表现层次、意境与人格涵养,以及意境在诗画乐舞等不同文艺门类中呈现方式的异与同等诸多问题,从传统文论向现代美学转化的高度进行深入而细致的阐释,达到突破前人、启迪来者的新境界。
在宗先生看来,意境创构的本质是“化景物为情思”,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内在精神和意趣。这不仅表明意境的形成要远离老调重弹而自出机杼,还表明意境形成的关键在于“化实为虚”,即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欧阳修有一首诗:“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此诗每一句写一种客观景致,其月夜、乱花、棋罢、酒阑,每种景致都包含和传达出一种抑郁恍惚的情绪。宗先生分析道:“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漂浮着景物。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系起来,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化景物为情思”的意境创构,如清代画家石涛所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画语录》山川第八,见朱良志辑注《石涛诗文集》)这就是说,意境是艺术家以心灵之光烛照万象,代山川万物塑形铸魂,是艺术家的生命情思与对象的生命状态融为一体的产物。正是如此,宗先生指出:艺术意境的创造,首先就是人格的创造。人格境界的高低及生命本体丰富与否,直接决定艺术意境的层次与质量。艺术意境的实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心匠自得为高,(米芾语)”,“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先生称赞徐悲鸿的创作,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作品中饱含着人格的精神力量。他认为“徐君幼年历遭困厄,而坚苦卓绝,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的内在人格,是其取得辉煌艺术成就的不竭原动力。(《徐悲鸿与中国绘画》)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的境相本是幻的,却可以表现最深的真境,这种“真”不同于科学公式所表达的“真”。
B. 朱良志认为,意境是艺术家用自己的心灵来观照世间万象,代替山川万物表达,是艺术家的生命情思与审美对象“神遇”而融为一体的产物。
C. 宗白华先生认为,徐悲鸿少年时代遭遇了人生的困境而坚忍不拔,这种人格的精神力量投射在他的绘画作品之中。
D. 宗白华先生关于艺术意境“情胜”“气胜”“格胜”三层次的划分,与其《中国艺术三境界》中“写实”“传神”“妙悟”三境界的划分有内在联系。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境不仅包含了客观 自然景象,而且涵盖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B. 宗白华先生对“意境”的研究是系统而全面的,他把传统文论上升到了现代美学的高度。
C. “情胜”对应摹写直观感相,“气胜”对应传达活跃生命,“格胜”对应启示最高灵境。
D. 中国艺术意境创构的奥秘在于“三层次”和“三境界”一一对应,缺一不可。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B.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点绛唇》)
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D.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苏轼《永遇乐》)
4. 文中有两处加点短语“别开生面的解析”“深入而细致的阐释”,请分别简析其含义及作用。
5. 学校要举办“宗白华对于中国艺术意境的见解”专题讲座,请你围绕主题结合材料列出讲座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 波
鲁 迅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