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22
- 资源简介:
约4320字。
必修下册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属于人教版必修下第五单元第十课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包含了互动性较强的社会交往类文本。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四篇选文分为两课,第十课由《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组成。两篇都是革命导师的著名演讲词,且都为译作。两篇文章皆为名家名作,兼顾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要求和文本的经典性。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抱负与使命”,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时代精神,关注时代发展,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担当精神,从而达成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的课程目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所致的悼词,作者深情满满的哀悼自己的亲密战友,总结概括了他的一生,及其为人类社会做出的伟大贡献,字里行间充满敬意和不舍,悼词短短一千多字,严简、意丰、情盛,语言优美典雅,极具感染力。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概括马克思的贡献,理解马克思的精神和胸怀,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沉情感。学习悼词的基本特点,尝试写作简单的悼词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悼词的基本特点,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设想作者演讲时候的现场氛围、揣摩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想象其表情和肢体语言,学会在公共场合表达意见。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导师、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树立对无产阶级革命过程化恶意义的正确观点,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结构,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