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190字。
2025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三模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心学发端于先秦的孟子,成就于明代的王阳明。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此论证道德的根据在人心。王阳明认为,“心”只是一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自孟子以降,经禅宗,到王阳明,所讲的“心”,既不可译成英语中的heart,也不可译成英语中的mind。heart是指“心脏”,mind是指“心智状态”或“意识状态”。它们都是科学的对象。前者是生物学的对象,后者是心理学的对象。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些“不忍人之心”既不是heart,也不是mind,它们是哲学、宗教、艺术的对象。凡以之为对象的哲学学说,便可称为心学。因此,心学不是心脏学,也不是心理学。
王阳明年少时,朱熹的“格物之学”行于天下。想要学做圣人的王阳明认真地走了朱熹所指点的路,例如取竹而格,以为其中必具至理,然久思无得,终于发现在如此“格物”的功夫之中,“物之理”与“吾之心”终究还是两样不同的东西。三十七岁时,他在贵州龙场顿悟:真理不在外物之中,原在吾心之中,这叫“吾性自足”。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恰如孟子所云:“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第一命题。这样,他就把朱熹学说的理路颠倒过来了。例如,按照朱熹,须先有孝之理在,人才会有孝亲之心。但按照王阳明,正是因为有孝亲之心,才有了孝之理。
时下出现的某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依阳明心学看,并非“理”之不彰,而是“心”之亡失。所谓心之亡失,是指人的生命情感偏离其本真之存在,是动于欲,蔽于私。那么,什么是生命情感之本真的存在?再以孝亲之心来说。孝亲之心源于何处?源于我们对父母所给予的关爱和恩典的亲身感受。对此被真切感受到的恩典,若不回报,会怎样呢?只一句话:心不安。正因为如此,孔子在《论语》中处处都是用“心安与否”来指点什么是“仁”。可见“仁”不是一个用理智来把握的概念,它不是概念,它是生命情感之本真的存在。
心不安是有“声音”的,这“声音”便是良知的呼声。全部阳明心学就是引领我们去听到这个来自心的呼声。因此,阳明心学可概括为三个字:“致良知”。
良知不是头脑中本有的先验知识,而是“天理昭明灵觉处”,也就是说,它是我们的心本所具备的活生生的德性。脱离这个“心之德性”的天理,就是僵死的教条。
知与行不能分作两事,不能以为在行之前先须知。知与行一旦脱离,当中隔着的正是私意!致良知,如何致?不是一个人独自在书斋里沉思,也不是在学理的往复论辩中。“致”乃是“听”,而不是“创设”,也不是“获取”。对于我们每个人本有的东西,既无需创设,也谈不上获取。如何听?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听。这便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在生命实践中倾听良知的声音,而且要一以贯之,自始至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何以是“行”之始?凡真理,必是让我们心向往之的;心向往之,即是“行之始”,即是“行”之动力,更有何疑焉?“行”何以是“知”之成?真理既然是我们所向往者,便必是我们要与之融为一体者,让我们的生命因此而有了意义,有了精彩,而惟有“行”才使我们能与之融为一体。所以,“致良知”乃是生命实践之功夫,而不是单纯认知之活动。
今日之中国,经济建设之成绩甚为可观,国力增强,民囊渐丰,此为世人所共睹,其功也大。在物质丰富化的同时,如此民风也相袭而成:各施其能,各谋其利,纷争付之于法律,前程寄托于机遇。此固无可厚非者也。然若伴随以重功利、轻道义之心,视荣耻为无物,以竞争为唯一,久之,社会信任必将难以存焉。故而,重温阳明心学,再启中国文化精神之源泉,是当今不可或缺的。
(摘编自王德峰《王阳明心学的现代意义西》)
材料二:
王阳明在《孟子》里找到了“良知”二字,认为“良知”就是“知”和“行”的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只要人人抹去了遮蔽在良知上的那层壁障,就能致良知了。他建立了“以良知为本体、致良知为功夫”的路径,贯通了格物、致知与正心、诚意,心学体系愈加完善。这—年,他已近知天命之年。
晚年,王阳明又对四句教的宗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心学以“心”为对象,是在孟子“不忍人之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哲学。
B.王阳明通过否定朱熹向外求真理的“格物之学”,来倡导“知行合一”的主张。
C.王阳明认为人心不能脱离每个个体所本有的德性,否则天理就会僵化成为教条。
D.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普适的,不管人本身悟性如何,也不管他采用何种修行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的龙场顿悟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的思想一致,由此可见阳明心学对孟子学说的传承。
B.时下一些丑恶社会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欲望的促动和私心对人心的遮蔽,使生命情感本真丢失。
C.今日中国经济繁荣却民风不古,重利轻义,无视荣辱,所以我们必须以阳明心学来重建社会信任。
D.王阳明既是超凡圣人,让我们崇拜仰望;也是普通之人,我们可以平视他,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
3.下列选项符合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一项是(3分)
A.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当以致知为先。
B.知识是行动的指南,行动是知识的检验。
C.知识和行动相结合,能战胜人类已知的任何逆境。
D.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4.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致良知”,希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请根据材料,谈谈“致良知”对我们在立志、修身、实践三个方面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体•死神永生(节选)
刘慈欣
(面对整个太阳系将变为二维世界的绝境,程心和AA来到罗辑所在的保留着人类文明的冥王星。)
隧洞坡道上,站着一位老者,在昏暗的灯光中,他那长长的白发和白须在低重力下飘散开来,像是自己发光似的。他穿着一件中式白色长衫,拄着一根拐杖、背有些驼,但说话声音很响亮。
“存储器,特别是我们的光盘,如果用特殊金属材料制造,能可靠地保存信息十万年。但这些都不如印刷品,质量好的印刷品,用特殊的合成纸张和油墨,二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