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调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4/9 14:18:16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640字。

  晋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调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有人的地方难免会有矛盾和这样那样的纠纷。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社会是否有矛盾的存在和纠纷的发生,而在于这些矛盾的解决方式和纠纷的处理方法。对此,传统徽州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样板。
  设想某时某刻徽州乡村将有一万个纠纷要产生。徽州是“礼义之邦”,儒家文化在此有着厚实的沉淀,崇德和尚礼是其基本的社会风尚,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本着“礼为先”“法为度”的原则。这种礼先与辞让使得他们的矛盾很少激化,于是这一万个可能发生的纠纷,至少有九千个在萌发之初就被消解在礼化过程中,体现了“礼义之邦”的前置优势和强大魅力。剩下的一千个矛盾一旦激化了,徽州人也不会采取械斗等暴力方式来解决,而是随之激活一个产生于微州社会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步入以下化解程序:
  第一道程序:当事者凭中人协商,以议约的方式和解。这是明清以来徽州乡村社会最为普遍的基层矛盾与纠纷的解决方式,有大量的徽州文书可证。所谓徽州文书是指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具有真实性和唯一性。目前已发现近百万份徽州文书原件,其中就有许多关于乡村基础矛盾与纠纷和解的议墨、和约等。在乡村,因建房而导致的纠纷很多。在安徽桐城有一个“六尺巷”的故事,传为美谈。其实,类似的事例,在古代徽州比比皆是,并且还会形成文字依据。它们既有同族之间建房让路的议约,更有异姓之间建房让路的议约。一千个激化了的矛盾经过第一道程序,至少有九百个得到了化解。
  第二道程序:调解与仲裁。这要区分出两种情况,分为两条路径。
  第一种情况是:同族之人产生的矛盾与纠纷,诉之于祠堂,交由族长与族老来解决和处理。这是徽州宗族社会的特点与优势。“徽州聚族居,最重宗法。”各姓都建有祠堂,人丁繁多的宗族除了有宗祠外还会有支祠,它们既是宗族的象征,更是宗族执行管理的场所,各族都有由族众选举产生的族长,支派还会设有门长、房长等,具体执行宗族的管理。族长在族内地位至高。族人向宗族投诉,既有口头反映的也有递状纸的;而祠堂和族长一旦接受了族人的投诉,就会召集族老商议,义不容辞地予以调解与裁决。
  第二种情况是:不同族之人产生的矛盾与纠纷,诉之于文会,交由乡贤来调解与仲裁。在明清徽州乡村,文会组织十分普遍。它实际上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的松散性群众文化团体,参加成员为当地口碑好的举人、秀才、未得功名的读书人及致仕之人,以“言规行矩、讲学明道、砥砺名节、宣布教化”为宗旨。文会平常的活动也只是定期聚会,研读经典、吟诗谈文等,类似于“文化沙龙”,而一旦接受了投诉,则立马成了一个调解与仲裁的组织,化解矛盾,平息纠纷。古代徽州人十分热衷于兴办文会,长期都有,各地都有,有的是一村独办,更多的是诸村合办。它们都是社会化的和超宗族性的,由多姓氏兴办及构成,如黟县的集益文会就有十五姓参与,其所接受的投诉也是具有一定区域性的社会化投诉。对文会的功用与仲裁结果,古代徽州人也总是予以充分认同,直接构成乡村舆论的导向。清代歙县人方西畴在《新安竹枝词》里就写道:“雀角何须强斗争,是非曲直有乡评;不投保长投文会,省却官差免下城。”
  至第二道程序,剩下的一百个矛盾,至少有九十个能得到解决。
  (摘编自刘伯山  叶成霞《礼与法——传统微州乡村社会的治理》)
  材料二:
  古徽州具有乡土正义衡平特色的“情理裁判”文化有以下特点:
  是否达到上合天理、中符法律、下应民情标准是古徽州司法裁判准则之一。这种“情理衡平”裁判理念要求判官不能仅凭两造(原告和被告)“是非对错”一判了之,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代微州乡村很少出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矛盾或纠纷一旦激化,古代徽州人常通过徽州社会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进行化解。
  B.明清徽州乡村的文会是由当地口碑好的举人、秀才、未得功名的读书人及退休官员组成的,以文化交流和调解仲裁为目的的民间组织。
  C.古徽州司法官员需要具有驾驭世情与律法的高超能力,能够对复杂的积案、难案做出既尊崇律法,又遵循民众认可的公序良俗的判决。
  D.胡惟光等“强捕河鱼”,遭康、凌两族集体“控告”,祁门县知县认定胡惟光等侵权成立,但鉴于其误捕误捞情节不严重,而宽免销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徽州人聚族而居,其社会属于宗族社会,同族之间的矛盾与纠纷可以用递状纸或口头告状的方式向祠堂投诉,依靠族长与族老调解与仲裁。
  B.材料一提到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是为了证明明清以来徽州乡村社会因建房而导致的纠纷很多,且大都以凭中人协商议约的方式和解。
  C.《新安竹枝词》中的诗句反映了徽州乡村社会通过文会进行自治的模式,乡民们认同这种模式的目的是减少官府的干预,维护乡村的和谐。
  D.当地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民众公认的道理也能够成为古徽州司法官员判断缺乏证据案件时的重要依据,据此作出的合理判决也能为民众认可。
  3.下列各项,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徽州的宗族绝不提倡健讼和烦累官府,并多将之写入族规家法。如《济阳江氏家训》就规定:“子孙不许好讼,好斗,好奢侈。”
  B.休宁县知县鲁点通过族谱、方志和当地里老查访推定定宇公祖母墓葬地被盗卖事实成立,遂依法判决墓葬地归还陈氏宗族。
  C.“新安为文公阙里,后先相望,斯文盛昌”,独有“君子好行礼让,小人自安耕凿,恭俭质直,有先民遗风”的徽州十分注重崇礼尊法规行的礼义道德教化。
  D.清道光三年四月,祁门县渚口乡渚口村为确保当地茶市交易规范、防止侵害茶农茶商利益事件发生,以“公约”形式立下“申禁茶叶碑”一座。
  4.请根据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下列材料是如何体现古徽州“情理裁判”文化特点的。(4分)
  在徽州某村落,张李两家相邻。张家的老樟树树枝伸到李家院子上方,影响李家晾晒谷物。李家多次要求张家修剪,张家却因樟树是先辈所种,认为动树枝有违孝道,坚决不肯。一来二去,两家矛盾激化,争吵不断,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最终对簿公堂。当地司法官员进行调解。他们找来德高望重的木匠师傅,先举行祭祀樟树先辈的仪式,再修剪树枝,还裁定两家共同承担祭祀费用,最终缓和了矛盾,使邻里关系重回和谐。
  5.古徽州乡村社会对矛盾和纠纷的处理方法,体现了哪些传统的乡村治理智慧?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谎花(节选)
  老藤
  谎花是不结果的花,开得灿烂耀眼,最后却颗粒无收。村民菜园里种的黄瓜、葫芦、倭瓜、西葫芦,都有开谎花的时候,勤快的人会摘掉谎花,大部分人则对其视而不见。我没有将谎花和某些职位联系起来,但老毕做到了,老毕说自己就是一朵谎花。我不理解,说:“你做了那么多事,工作成果数不过来,怎么能是谎花呢?”老毕说:“在基层,能结果的只有正职,副职是跑龙套的,不是谎花又是什么?”这显然是自谦,我也由此知道了老毕说的谎花其实就是陪衬。我把老毕关于谎花的理论说给老雷听,没想到老雷对此大加赞赏,说:“每个人都要学会开谎花,心甘情愿当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