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学设计13
- 资源简介:
约8300字。
与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他是中华儿女,他大公无私,因为他为四万万中国人英勇就义。
他没有负天下人,却负了他的爱妻——陈意映。
他是她的夫,他却负了她
这个人就是 林觉民
二 作者介绍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民主革命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14岁进入福建高等学堂,阅读了许多革命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毕业后到日本留学,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得黄兴、赵声通知,回福建召集同志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时,与方声洞等同志率先进攻总督衙门,不幸中弹负伤。被捕后,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亲自审问,林觉民侃侃而谈,阐明了献身革命、振兴中华的道理,畅述了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痛斥了清政府的罪恶,最后英勇就义。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
24岁—— 参加广州起义
25岁—— 黄花岗之役
七十二烈士之一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 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
这位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舍个人幸福,取全民幸福。儿女情虽长,却更显革命豪情英雄志坚。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烽火泪滴尽相思,方寸心只愿天下有情人成眷属。一曲爱的壮歌动天地。忠诚革命的大英雄!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林觉民墓志铭
三、观看视频:林觉民牺牲
四、写作背景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色,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广州起义前三天,以必死的决心给妻子陈意映写的一封“绝笔书”。字里行间,既有对妻子至真至诚的纯洁爱情,又有决意为国赴难的爱国情怀,内容感人,广为传诵。
五、文体知识
书是一种古文文体。姚鼎《古文辞类纂》把文章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 zhuàn)状、碑志、杂记、箴铭、赞、辞赋、哀祭十三类。其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