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3份)
- 资源简介:
约7110+4030+5080字。
高考模拟作文“李清照与辛弃疾词作风格差异”导写(材料分析+立意指导+标题范例+素材积累+范文)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声声慢》中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低吟,满是国破家亡后的愁苦;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呐喊,尽显壮志豪情。同样是南宋词人,因身世经历和性格特点不同,词作风格与情感内涵也大相径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写作指导
一、材料分析
材料选取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词句,展现其国破家亡后愁苦、孤寂、哀伤的心境;以及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句,凸显他回忆往昔金戈铁马岁月时的壮志豪情。二者均为南宋词人,却因身世经历与性格特点的差别,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词作风格和情感内涵。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渥,词作多写闺阁之趣、相思之情;后期经历了北宋灭亡、丈夫离世等变故,词风转为深沉悲苦,其愁苦源于生活的剧变与身世的飘零,反映出时代动荡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辛弃疾生长于沦陷区,自幼目睹金兵暴行,志在恢复中原,其词作充满豪迈之气与爱国情怀,然而一生壮志难酬
……
高考模拟作文导写及范文--名言组合类作文:教材中诸子百家名言组合型
文题(陕西省西安市2025届高三期中考试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⑤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以上六句话都出自我们学过的先秦诸子散文。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领会到了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也明白了很多立身处世的道理。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句意深挖】
六句名言,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能否深入理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先来回顾深挖这六句话的内涵: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出自《论语・子罕》
以堆土成山为喻,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事业成败中的关键作用。无论是在接近成功时的坚持,还是在起步阶段的持续推进,都取决于自己的决心和行动,启示我们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出自《论语・泰伯》
……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信与怀疑”导写及范文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时候我们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丝毫不会怀疑自己的,而现实并非总是如此。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审题步骤:
1. 理解材料背景:了解材料传达的核心信息,即自信与自我怀疑的关系。
2. 识别关键词:如“自信”、“怀疑”、“并非总是如此”等。
3. 确定主题范围:围绕自信与自我怀疑的关系进行思考。
4. 明确写作任务:结合材料,写出体现个人思考的文章。
审题方法:
• 提问法:问自己“为什么自信的人还会怀疑自己?”、“自信与怀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
• 对比分析:比较自信与自我怀疑的不同表现及其背后的原因。
• 案例联想:思考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这个观点。
• 逻辑推理:从理论层面探讨自信与自我怀疑的心理机制
材料解读:
第一句:“有时候我们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丝毫不会怀疑自己的。”
• 解读:这句话反映了人们普遍的认知误区,即认为自信等同于绝对的确定性。
• 审题要点:指出这种认知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思考自信的真正含义。
第二句:“而现实并非总是如此。”
• 解读:强调实际情况与人们的固有观念可能不符,暗示自信的人也会有自我怀疑的时候。
• 审题要点:启发学生探索自信与自我怀疑共存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材料立意:
可能的立意方向
1. 自信与自我怀疑并存:自信并不意味着没有自我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