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4(2份)
- 资源简介:
约4970+6130字。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赠友送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范德孺①知庆州(节选)
黄庭坚
折冲②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③。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注】①范德孺,字纯粹,范仲淹的幼子。元丰八年(1085)八月知庆州(今甘肃庆阳)。庆州是当时北宋和西夏边境上的军事重镇。②折冲,迫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击退敌人。冲,一种战车。③渠,他,这里指范纯仁,范德孺的二兄。④折箠,折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称赞范纯仁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和治国之才,这样的人才正是国家所需要的。
B.诗的三、四句写范德孺年纪轻轻就填补了父兄的职位,这是因为他的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
C.诗的七、八句诗人嘱托范德孺不要因为一时的功名而以身试险,要注意个人的生命安危。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却不写依依惜别之情,不作儿女临路之谈,诗人很有卓见。
2.在诗的五,六句中,诗人想象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描绘别浦晚景,诗人登山临水,见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B.“谁言千里自今夕”一句是诗人对友人的慰勉,让人感受到诗人无限的深情和遗憾。
C.“离”“杳”两个字表现出诗人相思情意的执着,即使相隔千里,也会长久地思念友人。
D.这首送别诗以景结情,把二人的友谊刻画得淋漓尽致,将离情写得韵味悠长。
4.有人说,这首送别诗的后两句体现了诗人的洒脱之气,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唐】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酬和赠答
一、小阅读-课外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乐天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事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厚,二人均屈遭贬谪,命运多舛。
B.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C.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树似冬青”来喻人之晚达,生动贴切。
D.尾联直抒胸臆,“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仕途功名。“终期”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中的“终期”二字意义相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经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官宦、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指酬唱,即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与王处士之间的关系友好、感情深厚。
B.首联“是日”即“九日”,第二句写诗人与王处士天各一方,只能彼此思念,紧扣题目中的“见怀”。
C.颈联中“阅”有看到、见证的意思,诗人拟人化地写出了江山见证自己头发变白的过程,生动逼真。
D.尾联写诗人蒙受王处士远在千里之外的关怀讯问,但因自己被贬谪远地难以归家,故称“已无家”。
3.一般认为顾炎武诗风近杜甫。试与杜甫《登高》做比较,简要分析两首诗所体现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彭民望①
李东阳
斫地哀歌兴未阑②,归来长铗尚须弹③。
秋风布褐夜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