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1(2份)
- 资源简介:
约14640+17130字。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学贾
唐弢
两三年来我很想专心学贾,“薄文人而不为”,结果却一无所得,使白发的老母终日为生活愁伤,想起来不免暗暗叹息。我之不能成为商人,正如至今还算不了文人一样,原是十分自然的。以家世论,我的父亲下过田,祖父是十足的农人,推而至于曾祖高祖,也莫不以庄稼务生,躬耕力作,视虚言和浮华为可耻。所以家里没有一本藏书,也寻不出一张算盘,从大门到堂屋,一连串放着犁耙、锄头、簸箕、篾簟、谷箩、稻桶、风箱和石臼,大门厢是牛房,院子里养的鸡鸭,满地污矢,一上来很难插下脚去。自然,这是颇不雅观的,然而务合生产,使物尽其用,却是农民的真正的本色。
我没有见到祖父,他在我出生两年前已经去世。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父亲也很快不再下田,有时还穿上长衣,成为同伙道里的“要人”。修桥的时候他做头;导河的时候他监工;兴学的时候他募款,推而至于社戏庙会,事无大小,可总有他的份。白天里赶东赶西,忙着所谓“公益”的事情,直到二更向后,这才打着灯笼,和几个同伙的邻居一起回家。叫开几家合用的大门,他怕惊醒整日辛劳的母亲,用手指顶住通向内室的窗橛,从窗槛里跳入,蹑着足进房,不声不响的睡下了。第二天一早又出去。
然而父亲又实在忙。地方的“义务”以外,他还不自量力地跟绅士们合股开过碾米厂,好几次都失败,主意却总是不改变。偶尔往田畈里巡一转,高卷起裤管,仿佛怕碰上污泥似的,他就这样渐渐地和土地隔阂了。直到后来,我之终于投身都市,也正是这种隔阂招来的结果。
时间是会来复的吗?
倘言学贾,这已是双重的失败,我是连青春的财富也都亏尽输光了。然而钱货不能幸致,童年却终可忆念:每到春天,小屋子关不住我的心,那时便和父亲一样,大清早出门,独自奔向广阔的田野,然而我没有“义务”,也不为“公益”,倒往往是出于个人的欲望,想从地母的怀里取得一点什么。最普通的是荠菜和马兰。马兰叶似辣蓼,荠菜又名花脸菜,花脸云者,就是小丑——乡下戏文里不可缺少的逗人发笑的角色,以之名菜,除了瓣形略如镂花之外,颇带一点普遍和轻贱的意思。①我所常剪的就是这两种。
祖母最喜野菜,一看见满篮子提了回来,也就一面笑一面唱道:
荠菜开花碎唠嘈,
为人在世气难淘。
荠菜马兰头之外,田园里还有肥嫩的杞子脑,鲜红的覆盆子,紫云英开着小花,望去像一片海——绿色的和紫色的海。偶尔也有白色的,据说可以入药,却比较的难遇到。及等这些和金花菜同被耕去,作为肥料,翻入底层,田里大约积了水。此后便是蛙的世界,螺的世界,鳝和泥鳅的世界了。
我不喜欢蛙,以为它的模样儿过于浮夸,对其同族蛤蟆和遗族蝌蚪更无好感。每见城市小孩蹲集街头,拥挤着购买五线谱上黑音符似的小虫,不免暗暗好笑:这样的童年是贫乏的。到乡村去,听一听水田里的它们的声音吧,在黄昏或者清晨的时候。
——②咯咯咯,咯咯咯!
叫声一无变化,然而时起时落,远远听去,却也悠闲有致,这是蛙类最可称道的本领。吞食害虫之类是别一回事,并不在童稚的感觉之内的。我不知道虫鱼的不能发声,究竟是悲哀还是幸福,这在能言的人类却是一种虐政。因此想到青蛙时就不免为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回忆并铺陈了童年家中各种农具以及所养的家畜家禽,以此强调自家的生活习惯体现农民本色。
B.文中作者将自己学贾失败归咎于家世,甚至埋怨父亲影响自己投身都市,字里行间带着无奈和痛苦。
C.和金鱼相比,“我”更喜欢鲫鱼,主要是因为它们可喜的“泼剌”更能展现出自然的活力和野性。
D.“我”在文中反复述说对童年农村生活的喜爱,间接表达了对日军占领上海后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说“我”常剪马兰和荠菜,它们很普通,荠菜还被人轻贱,但在“我”眼里却另有价值。
B.句子②以两组相同的拟声词突出青蛙的叫声,表达了对青蛙能自由发声的赞赏和羡慕之情。
C.句子③作者以单独成段的形式再次发出质问,批评田螺躲在壳里过得悠闲自得,语气强烈。
D.句子④中的鳝和泥鳅把自己隐藏在污泥之中默不发声,可最终仍然摆脱不了被杀的可悲命运。
3.本文并没有写“我”学习经商的经历,却仍以“学贾”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本文创作于上海沦陷时期,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蕴含深沉的感情和辛辣的讽刺,请结合文章最后三段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不亡,有我!①
齐邦媛
从幼年离开小西山故乡后,经常活在病痛、转学和灾难之中。在南京虽曾有炉边幸福时日,但妹妹降生、父母欢颜,转眼都如昙花凋谢。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西南山路来到重庆,刚入市区,中山中学就有师生五人被日机炸死,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之后七年,轰炸宛如随着日升月落而至,不曾稍歇。但重庆是我们流亡的终点,中山中学走了五百里,在自流井大庙静宁寺安顿、复学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河畔的阡陌之舞
苏雨景
驱车行驶在黄河北岸这片辽阔大平原,植物的清气、泥土的腥气透窗而来。没有了山的阻隔,视域格外开阔。远处,白云在道路尽头缓缓飞升,近处,旺季的作物青葱一片。路边的果园里,桃子将熟,隔着田垄似乎都可以闻得到丝丝香甜。三三两两的农人劳作着,太阳在他们的手上、脸上涂满了古铜色。
此行并非一时兴起。几年前,我曾到访商河,并目睹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秧歌表演。之所以说规模不大,是相较当地动辄百人的秧歌演出规模而言的。其时恰逢农忙,农民出身的秧歌队员们都在忙着抢收抢种,能聚起来的人不多。然而,这场规模不大的演出,却令我们感叹不已。从队员们脸上的汗水、身上的汗渍不难看出,他们也都是刚刚从田间地头赶来,放下手里的农具,换上秧歌的行头。可锣鼓点一响,眼里的疲惫顿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光。他们奔腾起舞,令人不禁联想,在商河鼓子秧歌两千多年的历史长卷中,一代代的商河儿女,在战胜洪水或击退外敌时,就是这样兴高采烈的吧?在岁稔年丰时,就是这样欢呼雀跃的吧?这秧歌里,有风雨交加的岁月,更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那次的商河之行,在我心底埋下了一粒种子。不久前,响应中国作协“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我再次走进了商河大地,来到殷巷镇三帽村。
三帽村由帽杨、帽张、帽石三个自然村组成,是鼓子秧歌的发源地之一。在与殷巷镇文化站李主任、三位村书记及村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商河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战国的齐鲁文化,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但民间艺术大都有典籍不载的特点,待有据可考之时,实则已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关于秧歌的起源,大致有“抗洪”说、“战争”说、“祭祀”说。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抗洪”说。
黄河素有“百水之首”之称,自古决口和改道极为频繁。清代付泽洪主编的《行水金鉴》中有载,历史上黄河流经商河县境断续长达1500年,百姓屡受洪灾。商河县整体地势较低,境内有“七十二洼”,小洼更是数不胜数。故谚有“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之说。面对来之不易的丰收年,人们激动的情绪无以表达,抄起身边的农具舞之蹈之,又是多么合情合理。
漫长的旧时光里,虽生活多艰,而劳动人民乐观的精神却如原上草,春风一吹,便生机一片。年年岁岁,人们在秧歌中安放自己,在秧歌中点燃自己,秧歌
……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帽村村民告诉我商河鼓子秧歌历史非常悠久,但由于民间艺术大都典籍不载,所以无据可考。
B.商河鼓子秧歌流派很多,几乎是一村一风格,但是都有“插伞”“举伞”“扛伞”的秧歌表演形式。
C.由于黄河流经商河县境断续长达1500年,百姓屡受洪灾,一直在和洪水进行不屈的抗争,所以三种秧歌起源说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抗洪”说。
D.商河秧歌中不仅蕴含了劳动人民在漫长多难的历史岁月中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还彰显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运用了多种感官和视角描绘了北方黄河北岸的开阔辽远的农耕图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为之后秧歌表演做了铺垫。
B.村民孙念俊认真更正了我“扭秧歌”的说法,他用一个“跑”字就恰当概括出了商河鼓子秧歌的特点。
C.文章多处使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整散结合的句式生动展现了商河人民对鼓子秧歌的无限热爱。
D.本文结尾处气势迭起,运用想象的手法,将有魂有魄的艺术形式与大河之畔有血有肉的农民生活紧紧合为一体。
3.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处“他们既是民族根脉的守护人,又是时代风采的书写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贾平凹在《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表示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于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小、巧、甜腻”的文风,请你根据贾平凹的观点,分析本篇散文的写作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半勾留是此湖
陶青
有作家曾说,所谓故乡,乃人生中印有生命屐迹之念想。这话极有道理。故乡人人都有,却未必只能是一处,譬如白居易,杭州无疑是他歌哭于斯的第二故乡。
诗人在杭州疏六井、治西湖,为第二故乡留存一湖清水、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