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67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550字。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中品味《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
2. 通过对作品中形象与情感的分析,多角度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能熟读成诵。
3. 通过对问题的研讨与感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千年以前,有一个人带着一个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职,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污水来到黄州这个荒凉小镇,然而就是在这里,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写下了穿越千年而魅力依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他就是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倾听历史的回声,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探讨这首词艺术美的奥秘。
二、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三、 品读鉴赏
1. 用一个词语概括读完这首词的感受。
明确:雄迈豪放。
2. 词中哪些意象可以给人这种感受?
明确:大江、千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千堆雪
3. 这些意象是怎样传达出这种雄迈豪放的?
明确:苏轼描写自然主张万物俱动,他强调词人应以“空静”的心境反映大自然的运动变化,“大江东去浪淘尽”,有如江水卷地而来,汹涌澎湃,这种动态,有一股奔腾迅疾的飞动气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乱石,惊涛,雪浪的动态,笔势飞动,大气磅礴,境界雄丽奇险,令人惊心骇目。为了曲尽赤壁自然景物真态。 创造意象,苏轼非常重视写景语言的锤炼和创新。词中,动词“穿”,“拍”“卷”,形容词“乱”“惊”,副词“千堆”都是精心锤炼而出,它们紧密配合,从不同角度并诉诸不同感觉,活现出赤壁江山雄奇壮险的特征,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用“乱”写石,显示它的突兀参差,“空”显示它的高耸,是仰观,用“惊”写涛,把它的客观上的浩淼情状和给人的主观感受一起写出,“卷雪”尤见其冲激起伏之态,是俯视。“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海与岸搏击的力度;“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石”,“涛”写实,“云”,“雪”是联想和比喻。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突出了赤壁江山的特征,使赤壁的景色活现于笔墨之上,让人能切实感受到滚滚东流的长江和江岸边的雄伟青山。
4. 在如此壮美的画卷中,苏轼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仰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面对“江山如画”,东坡感慨的是“千古风流人物”,在抽象形容词“风流”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一个个伟岸的身影。在他的笔下、心中,“豪杰”超出了历史、故国,而与自然一样永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