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39
- 资源简介:
约5400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 9 课,作者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回忆,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自身理想的追求。全文以京口北固亭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历史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2.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阶段,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词,对诗词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辛弃疾的词风独特,学生可能还需要引导去理解和欣赏。
二、核心素养
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词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辛弃疾的词风豪放激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首词,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启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首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词,可以深入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欣赏词的风采。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把握词人的深邃思想。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解释词中的难懂之处,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2.讨论法: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欣赏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词的风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创作法:学生可以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进行创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讲述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词人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
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 -1207 年 10 月 3 日),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辛弃疾在 25 岁时,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在淳熙十五年(1188 年)冬,其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来访,两人在鹅湖山下的石壁上刻下了著名的《鹅湖山房记》。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辛弃疾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基本思想内容。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