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金卷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640字。
河北省衡水金卷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突破和进入各种领域,2017年微软旗下的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发表了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诗集推荐序中,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激动地写下了“人工智能创造的时代从今天开始”,人工智能在写作领域迎来了又一次变革。无论是人工智能制造,还是人工智能创造,其共同点在于都得到了算法运作的支持,因此,即使进入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创造仍旧延续着算法写作本身的优势。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日渐加快,人们更加注重时间成本的投入,相较于人类写作巨大的时间耗费,AI写作以极快的速度、准确的输出以及随时随地的写作来满足人们对日常文案编辑的需求。AI可以在短短几秒之内按照事先录入的要求完成文案的编辑,并准确传达人类要获取的信息内容,较有代表性的AI写作机器人,如ChatGPT、文心一言、微软小冰等都可以圆满地完成这一任务。例如,在与文心一言的对话框中输入“新闻稿”的指令,在短短十秒的时间内就可获得一篇中心明确、格式规范、数据引用准确且颇具文采的新闻稿,AI写作所具有的即时性优势人类难以望其项背。
现在,AI写作将其即时性的优势带入感性创作领域,带给人类更为新奇的认知与创作体验。例如,尝试测试小冰作诗的速度,在对话框中输入指令“创作一首以‘雨’为主题的诗歌”,同时,用秒表计时,可以发现在接到指令的4.97秒后,小冰即完成了它的诗作,“雨丝轻拂花枝间,滴滴落在湖面上。清凉的雨滴带来宁静,洗去尘世的喧嚣”。用同样的方法,反复实验三次,剩余两次的用时分别为4.02秒和4.42秒。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小冰每首诗的创作速度保持在4秒左右,也就是说,几乎在接收到创作指令的同时,小冰就可以完成诗歌的写作。AI写作在此时表现出其即时性的巨大优势,它可以当机立断地完成诗歌写作的任务,相较于人类写作,其省略了大量的思考时间与书写时间,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
对于以诗歌为例的感性创作来讲,AI写作突破了人类写作能力随时枯竭的窘境,AI写作永远是精力旺盛的“少年”。正如沈向洋博士讲,“与人类相比,微软小冰创造力不会枯竭,她的创作热情源源不断”。人类的创作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付出,纵使人类的体力充沛,可以保证持续性创作,但其脑力和创作热情也难以做到像AI一样源源不断地输出。人类的感性创作往往需要一定的写作契机,并且从产生灵感到呈现作品这期间还会受内在与外在的多重因素制约,这多重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了人类写作完成度的不确定性。AI在写作过程中则规避了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可以一篇又一篇地接续写作,并且做到花样翻新。例如,在小冰完成一次“创作一首以‘雨’为主题的诗歌”的指令后,继续输入该指令,小冰仍然可以在接收到指令的同时创作一首新的诗歌:“雨点纷纷洒在窗前,思绪随着雨丝飘远。湿润大地滋养万物,淅淅沥沥落在心田。”连续重复该指令,小冰依旧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创作一首又一首新的诗歌。从小冰的创作来看,在平均4秒左右的创作时间、平均1秒的创作间隙中,小冰迅速完成多首中心明确、内容丰富多彩的诗歌作品,正体现出AI写作的高效性特点。
AI写作有着如此大的优势主要基于其算法写作的运行模式。以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为例,人类用自2020年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千余首诗作对小冰进行“喂养”学习,每轮的学习时间为36秒,如此循环往复进行1万次共计100个小时的学习,小冰便获得了写作现代诗的能力。小冰学习的诗作也成为它日后创作的语料库,每当接收到诗歌创作的指令后,小冰便基于自己近万次学习所形成的算法路径对语料库中的诗句进行重新编排处理,最终写出一首新的现代诗。
AI介入写作领域,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从而释放更多的社会资源空间以完成更多的写作任务,进一步优化写作领域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AI完成的诗歌作品可以为创作瓶颈期的人类提供创作的参考与思路的启发。就目前来看,AI写作的发展势头迅猛,并且,还在以日新月异的进步不断带给世界惊喜。
(摘编自李晓贤《人工智能写作与诗歌鉴赏的“相遇”》)
材料二:
冯娜:我认为DeepSeek一个很大的贡献是向大众普及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就写诗而言,DeepSeek挑战了很多没有原创力、知识性、拼凑型的写作,人工智能的迅猛迭代也意味着对人类主体性的意志彰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诗歌在任何时代都无法成为“人类存在的实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软小冰”发表了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开启了人工智能创造的时代。
B. “文心一言”创作的新闻稿中心明确、格式规范、数据准确且有文采,这是人类难以相比的。
C. “微软小冰”4秒左右可以创作一首诗,这意味着其在接受指令 同时就完成了创作。
D. AI借助其算法写作的运行模式拥有很大优势,它的这种优势是通过不断接受“喂养”学习获得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I写作突破人类写作能力随时枯竭的窘境,而人类这种困境是由于体力和脑力会逐渐消退。
B. DeepSeek给人类诗歌写作带来了挑战,使那些庸常、缺乏感受力的诗歌的弊端快速显现。
C. 就目前形势而言,AI尚不能完全超越人类,但却警示人类在写作诗歌时要有更高的创造。
D. AI创作诗歌直奔结果,而诗人或许更应注重涵盖创作主体思考、回忆和情感的创作过程。
3. 下列论述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十月》杂志要求投稿者必须明确说明AI的参与程度和步骤,所进行的人工编辑与修改,作品要注明“AI参与度”。
B. 《青春诗刊》在推文中公布了一批AI诗歌作品,如果不是功底深厚的专业读者或学者,还真不一定能分辨出。
C. 在某高校举办的诗词创作大赛中,AI创作的诗词在格律、意境等方面都毫不逊色于人类选手,甚至在一些指标上还超越了人类。
D. 诗人可借助AI生成初稿,再进行个性化修改,形成独特风格,“人机协作”模式越来越受到诗人们的追捧。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谈论关于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的问题,却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5. 《诗刊》“后浪新声”栏目,将组织以“AI时代,我们如何进行诗歌创作”为主题的征文,请结合材料内容,写出要点并简要说明。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成都,遇见杜甫
阿来
公元759年冬天,为寻找一个存身之地,杜甫从秦岭深处的同谷县出发,携家带口,来到成都。到765年离开,他在成都与蜀中生活了6个年头。
在此期间,他写了200多首作品,显现他的情趣与胸怀,显现他集大成的诗歌向更多样、更深沉、更成熟转变。更可贵的是,他为那个时代的成都,从自然到人文,留下了一份鲜活生动的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