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2025届高三年级仿真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680字。
海南省海口市2025届高三年级仿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I)与非遗的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开辟了全新路径。以敦煌莫高窟为例,通过AI算法对藻井纹样进行数字化重构,不仅精准还原了千年壁画的色彩与构图规律,还生成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设计模板,极大提升了衍生品开发效率。在记录与传播层面,3D扫描技术可完整保存苏州垟丝“通经断纬”技法的纹理细节,结合AR技术动态还原古法造纸流程,使观众在虚拟互动中直观感受技艺精髓。
AI的赋能作用更体现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例如,中国电信推出的“AI文博讲解系统”,依托5G与云计算能力,为云南澄江化石地博物馆的游客提供多语种智能讲解,日均服务超1200人次,使文物信息传递突破语言与时空限制。此外,AI辅助的智能设计工具降低了非遗创作门槛,用户仅需输入关键词即可生成融合传统元素的数字作品,吸引年轻群体参与文化传播。
技术革新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激活了非遗的文化价值。机器学习解析苗绣针法规律后,可辅助绣娘设计复杂图案,而匠人仍主导核心创作,形成“人机协作”的新模式。此类实践表明,AI并非取代人文内核,而是通过工具性赋能,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创新”。
(整合自《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有删改)
材料二:
2023年启动的“黎锦数字基因库”项目,标志着传统手工艺进入分子级保护时代。项目组使用8000万像素超高清扫描仪,对明代黎锦龙被进行分层拍摄,仅1平方厘米区域就采集到2786根经纬线的交错数据。这些信息经神经网络处理后,不仅还原了失传的“绞缬染”技法,更揭示出“甘工鸟纹”与热带季风迁徙路线的关联性。数据库中的“纹样语义网络”已收录43个核心图腾的1209种历史变体,机器学习模型能自动识别清代中期出现的“汉黎融合纹”,准确率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云南澄江化石地博物馆的“AI 文博讲解系统”依托5G与云计算,日均服务超1200人次,体现了技术对文化传播效率的提升。
B.机器学习解析苗绣针法规律后辅助绣娘设计图案形成的“人机协作”模式,推动了非遗从“静态保护”向“动态创新”的转变。
C. “智能传承人”系统通过传感器量化黎锦传承人符金女的经验数据,将新学徒的学习时间从5年缩短至18个月,说明使用AI技术可以助力技艺的传承。
D.尽管技术在非遗保护中取得诸多成果,但像老艺人“凭手感知晓何时该停织让布料呼吸”这类经验难以被技术量化,这说明人文因素在非遗中不可或缺。
2.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三强调的技术赋能非遗带来的文化解构风险的一项是(3分)
A.某AI绘画软件根据用户输入的“京剧脸谱”关键词,生成了融合动漫风格的脸谱图片。
B.利用VR技术,游客可身临其境地感受故宫建筑的宏伟,领略古代皇家宫殿的魅力。
C.某在线教育平台推出剪纸课程,通过视频演示和步骤讲解,帮助学生学习剪纸技艺。
D.某苏州评弹演员利用AI将《白蛇传》选段改编为“法海带货雷峰塔”,获10万元打赏。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I技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AR动态还原,实现了对敦煌藻井纹样、苏州缂丝技法的精准保护与传播,表明AI技术可以替代部分传统匠人的手工创作。
B.黎锦数字基因库借助超络处理技术,揭示了图腾与自然现象的关联,表明AI 能够辅助完成非遗的文化内涵挖掘工作。
C. AI辅助的智能设计工具通过生成融合传统元素的数字作品,受到年轻群体的欢迎,但这种过度依赖算法的行为可能导致文化内涵的简化。
D.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不可篡改的数字化信任体系在非遗保护中有广泛应用,例如为海南黄花梨雕刻生成数字指纹,解决了相关版权纠纷问题。
4.作为科技论文,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分)
5.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我们应持怎样的科学态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节选)
吴尔芬
我妈坚持认为,岗头村的风是不乱跑的,就这样村头村尾地吹过来、吹过去。 “怎么可能,风又不是狗?如果我是风,就满世界看看。”我很怀疑。 “岗头村就是它的世界。”我妈看看风,想了想说, “外面的风会窜进来,岗头村的风不出去。”
我妈还认定,风只能看见;听,是听不见的。风怎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