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 资源简介:
约2690字。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湖北恩施 郭辛林
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学习的主战场是教室,即让学生以研究的精神走进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学习对象。“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拓语文教学的研究性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一、以人为本: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前提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不能仅仅只是为了训练和灌输,它应该是发展认识的手段。实施素质教育,则可彻底改变以往封闭式教学;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与物质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信息。教师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助手。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教材: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对象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里面蕴含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学名著。从《诗经》、《楚辞》、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外国的文学作品,涌现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辛弃疾、龚自珍、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朱自清等一批文化巨人,体裁也涉及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另外还出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诸多文学流派,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只有我们充分钻研教材,根据具体情况抓住教材重点,参与教材重组,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精神大餐,也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主阵地
1.建立学生主体观,关注生活热点问题
学生是学习和课堂的主人,如果老师只从单方面按教材的逻辑和制剂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时常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僵化。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视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认识体,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立足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建立学生主体观。
建立教师主体观,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假如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