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及教师下水文分析
- 资源简介:
约2990字。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及教师下水文分析
新高考Ⅰ卷( 山东、湖南、湖北、广东、河北、福建、江苏)
一、原题呈现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写作指导
1.材料分析
这则材料可分为三层。主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第一层为主材料,即毛泽东所论及“体育之效”的相关内容,这部分内容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强调人的身体是不断变化的;第二个层次强调强弱变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第三个层次强调的关键应该在于将强弱之变上升到哲学辩证法的高度,这世上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强弱会因时因势而发生转变,强调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不断强大起来。
第二层为引导语。有时候,当我们的写作思路难以展开时,可以通过引导语所给的暗示,采用问题设置的方法,引领自己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比如这则材料,我们就可以通过“启示”、“你的”、“感悟与思考”等关键词,打开行文思路。在具体分析时,一般可以从现象、观点、探因、危害、价值与意义、建议等角度由浅入深一一展开。
第三层为写作要求。
要写好文章,考生就一定要看清楚命题人的每一个具体要求。一般的要求都是常态的。其中,“选好角度”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提醒考生作文不必面面俱到,可选取其中的任一个方面谋篇布局,完成作文。当然,这里所提的每一个要求几乎都跟考生的作文分数有关,绝不可大意。
2.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用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所论及“体育之效”的相关内容来告诉我们“强弱易变”的道理,或由强变弱,或因弱变强,或强弱互为转化,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材料中的观点具有启发性,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极富时代气息。考生只要能够弄清楚材料内容,对材料中所呈现出来的观点有深刻的认识,明确其价值指向,由此生发开去,进入思考空间,联系到与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