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作文终极押题考前再读经典范文(题目+审题+例文)(共10题)
- 资源简介:
约15650字。
考前再读经典范文
2024高考作文终极押题考前再读经典范文
题目+审题+例文(共10题)
0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孔子话的意思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还是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在强调贵在坚持的同时,孔子的话还有另外的用意。其中“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
另一则是刘基的话,意思是:只知道前进而不懂得适可而止的人,虽然暂时有所得,长久下去必然会失去到手的一切。这句话意在强调,要适可而止,有所不为。
两则材料,一则重在劝导我们要“进”,要持之以恒地进取;一则重在告诫我们要“止”,要适可而止。命题人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在求学修身、立身处世方面,应该如何处理“进取”和“知止”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进与止是辩证统一的,人应有所追求,积极进取,奋进有为,不然人生空虚平淡,无所作为。同时,人也应该知止,行到水穷处,走到盈满时,要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这也是一种智慧。不知止地一味求进,会盛极必衰;不求上进地一味止息,会荒废生命。
立意:
1.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2.修身进德无止境,追名逐利适时止。
3.当进,勇往无前;当止,及时抽身。
例文:
进与止的智慧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些声音穿越时空,依然回响在耳边,引人深思。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也曾言:“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这两句话,都在讲述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进与止的智慧。
进,是追求,是进取,是不断向上的力量。止,是自省,是收敛,是适可而止的智慧。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无不是在这两个字中寻求平衡,寻找自己的道路。
我想,人生就像攀登一座高山,需要不断向前,努力攀登。每前进一步,都是一种成就,都值得庆祝。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何时停止,何时止步,以免跌入深渊,粉身碎骨。这就是孔子的智慧,他在攀登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