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一中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卷(2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套题,供文理两科学生使用。
吉安一中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卷(文科)
命题人 审题人 备课组长 。
一、选择题:请把答案填到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25题共50分)
1.结婚照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据此判断,下列观点表达这一信息的是
A. 文化有传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B. 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
C. 文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人的发展 D. 文化体现经济和政治具有绝对独立性
2.中国家庭希望通过高考让孩子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份好工作。而美国人则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一味追求高学历。中美两国对待孩子教育的差异表明:
A.文化环境决定人们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 B.一定的文化环境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C.文化差异影响人们实践目标和行为的选择 D.中美两国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差异
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揭晓。回答3—4题。
3.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引起了人们精神的净化和升华,有利于提升中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 B.为人民服务
C.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爱国主义精神
4.每一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晚会,都催人上进,给人以持久的力量。这说明
①优秀文化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③文化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文化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繁荣与和谐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5.2010年6月8日,“澳大利亚文化年”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2011年至2012年还将在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中澳互办文化年表明
A.文化在相互渗透中融合 B.文化在相互继承中发展
C.文化在相互推崇中竞争 D.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传播
6.近年来,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素材。这表明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国学教育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根本途径
③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既有不变性又有应变性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流传1600多年的经典故事《赵氏孤儿》被陈凯歌拍成电影,并于2010年12月4日在全球公映。回答7~8题。
7.《赵氏孤儿》曾被伏尔泰编写成小说《中国孤儿》在英国出版,引起轰动,成为中国版的《哈姆雷特》;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
吉安一中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理科)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备课组长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人喜欢喝茶,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这说明(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青年学生都要主动接受“茶文化”的熏陶 ④健康的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比如苏北某市重视盐业文化、麋鹿文化和水浒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交汇和繁荣,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这主要表明( )
A.文化在交流中得到发展 B.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某省省委书记说:“不提高文化软实力,就不能树立我省发展的新形象,我们的经济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这说明了( )
A.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地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B.文化软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D.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能促进市民政治素养的提高
4.漫画《文化输出》告诉我们(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②要在文化渗透中提高文化影响力
③要在文化传播中提高文化认同感
④要维护文化安全,提高文化软实力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5.进入21世纪,团圆还是年的主题,年根将至,如潮的人群依然奔向大小车站,拥挤着要赶在大年三十前回家。老一辈人依然有着浓厚的情绪,一年年地坚守着过年的习俗,鞭炮、春联、福字、年画、祭祖、拜年、压岁钱等年的专有事物在他们心中分量依然很重。材料显示(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春节的习俗不会改变 D.人们摆脱不了旧传统的束缚
6.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不少企业举办以“团队精神”为主题的体育拓展训练,活跃了职工的精神生活,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可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