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政治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有29道题,约6910个字。
南昌二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央视推出的又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回答1-2题。
1.《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人们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由此可见
A.不同的知识素养决定着人的行为选择
B.人们在重温中华古诗词中涵养着心灵
C.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了人的发展
D.人们总是自发地接受着古诗词的熏陶
2.入选的诗词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亦有“雁字回头,月满西楼”的飘逸,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重温经典,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透过诗词之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意味着
①“豪迈”与“飘逸”总是无法包容②“陌生”中往往隐含着“熟悉”的韵律
③“经典”与“流行”两者同出一辙④“古典”之美在“现代”文化中流淌着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微博、微信、微电影,中国的文艺创作也进入了微时代。网络文络音乐、微电影、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层出不穷,已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增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发展网络文艺,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说明
①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我们必须增强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文化
③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④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是文化建设的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③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播和文化沟通的主要手段
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继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如果你有自信,它会在无形之中释放出能量,推动你走向成功;如果你自卑和恐惧,它也会在无形之中释放出能量,导致你走向失败。成功的人会因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自信,失败的人也会由于体验到失败的痛苦而更加自卑。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人生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你的心态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统一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就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
A.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8.为了让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我们要根据污染物“随风漂流”、“随波逐流”的特点,改变以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防治模式,从监测、预警、治理、补偿等方面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现“无缝衔接”。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①改变规律能避免前进中的困难曲折②解决矛盾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抓住关键能够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④统筹全局可以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国家”的要求,农业部于2014年7月正式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传统培训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育、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等。从哲学角度看,这一转变
①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②体现了创造性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④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