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5130字。
选修六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学案
【知识体系】
学会做人,道德为先
继往开来,综合创新
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与规范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公民道德建设与规范的原则集体主义
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工作岗位上的职业道德
公民的道德生活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公 民
道 德 经济生活与道德建设
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秩序呼唤诚信伦理
的伦理要求 经济活动中的竞争伦理
伦 理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常 识
科技发展:锋利的双刃剑
面对科技进步 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
的伦理冲突 网络的伦理困惑
科技事业与人类福祉
现代文明的环境危机
环境伦理的原则与规范
对环境的伦理关怀
呵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考点解析】
专题一 公民道德建设
1.公民道德建设
(1)道德与法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与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作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道德与法律也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而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①道德与法律各具特点:
首先,道德自人类社会产生后就始终存在,它的评价标准是人们利益所决定的善恶、荣辱观念;而法律是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和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其次,道德主要通过个人良心、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通过教育、批评和自省等方式起作用;而法律一经国家制定或认可,就由国家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凭借国家权力强制施行。国家强制力是法律发挥作用的根本力量。
第三,道德调节的范围,几乎涉及人们的所有社会关系、所有行为;而法律调节的范围要小得多,它主要涉及那些重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
②道德与法律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都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从个人的生活来看,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一个缺乏道德观念的人,总以为道德是对自己的约束,限制了自身的“自由”,他的法治观念必然淡薄,往往会不顾法纪,自酿苦果。
(2)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道德规范具有以下特点:既充分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积极借鉴了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既着眼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前沿,吸收了人类优秀道德的精华,又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体现了新时期新阶段的时代精神。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①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道德。因此,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私有制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
在新形势下,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就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通过具体道德规范,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
为人民服务有共同的要求,又有不同的表现。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职业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
②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