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2(2份)
- 资源简介:
约6980+6350字。
2025届高考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
“秋之景与情”
材料分析+立意指导+标题范例+素材积累+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故都的秋》里郁达夫笔下的秋,清、静、悲凉,饱含着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而《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笔下的秋,则是生机勃勃、充满豪情壮志。同样的季节,因作者心境和情怀不同,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貌和意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材料分析
郁达夫笔下的秋,清、静、悲凉,毛泽东笔下的秋,生机勃勃、豪情壮志,同样的季节,却呈现出迥异的色彩与意蕴,这背后反映出作者心境与情怀的巨大差异,也深刻揭示了自然景象与主观情感之间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从自然与情感的关系来看,自然景物往往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其的感知和描绘却深受内心情绪、人生经历以及世界观的影响。郁达夫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个人生活也历经坎坷,漂泊无依之感萦绕心头,这种心境使他在面对故都的秋时,更易捕捉到那些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景致,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将自己内心的落寞、孤寂与对时代的隐忧融入其中,秋便成了他情感的寄托与宣泄口。
而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长沙》时,正值青年时期,革命热情高涨,胸怀壮志豪情,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在他眼中,秋天的湘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昂扬的斗志,自然之秋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远大抱负,成为了时代精神与个人理想的象征。
这也反映出文学作品中意象塑造的主观性和多样性。秋这一意象,不再仅仅是季节的标识,更是承载着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追求。不同的作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挖掘出秋的不同侧面,或借秋抒发个人的小情小绪,或通过秋表达对国家命运、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丰富了秋在文学领域中的内涵与外延。
对于读者而言,这些不同风貌的秋,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文学的魅力,更提醒我们在观察世界、解读文学作品时,要充分考虑到作者的创作背景和
……
2025届高考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与“莫等闲”
材料分析+立意指导+标题范例+素材积累+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传达出一种面对得失的豁达态度,失去的同时可能蕴含着新的收获。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则告诫人们要珍惜所拥有的,避免因错失而后悔,似乎更强调得的重要性。
以上材料看似相悖,实则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一、材料分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典故,体现了一种超脱于世俗得失观念的豁达心境。它讲述了塞翁在面对马匹走失这一损失时,并未陷入沮丧与懊恼之中,而是以一种乐观、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最终见证了失马后一系列看似不幸却又隐藏着福运的事件。这启示我们,生活中的得与失并非绝对,一时的失去或许会在未来以另一种形式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懂得在逆境中保持平和心态,不被眼前的困境所局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得失的转化。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则从时间的珍贵性以及机会成本的角度,呼吁人们珍视现有的青春时光、机遇以及各种资源。它告诫人们,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如果在该奋斗、该把握的时候懈怠、虚度,那么当岁月流逝,回首往事时,往往只能留下无尽的悔恨和惋惜。此句着重强调了在人生旅程中,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去守护所拥有的一切,避免因疏忽大意或消极对待而导致错失良机,抱憾终身,突显了把握当下、珍惜拥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这两则材料表面上看观点有所差异,一个侧重于失中蕴含着得的可能性,另一个则聚焦于珍惜已有以防失去后的悔恨。但实际上,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对人生得失观较为全面且深刻的阐释。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塞翁失马”提醒我们不要对一时的失去过于悲观,因为事物存在着变化和转机;而“莫等闲”则教导我们要居安思危,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积极作为,防止因懈怠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二者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