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文化
│测评练习高中政治-体味文化.doc
│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体味文化.doc
│课后反思高中政治-体味文化.doc
└─《体味文化》课件设计
1组不同地区.ppt
2组无处不在.ppt
3组从古到今的文化.ppt
Depapepe - きっとまたいつか.mp3
Thumbs.db
六尺巷_baofeng.wmv
体味文化.ppt
中华美德.mp3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内涵的理解;文化的力量;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媒体及用具】幻灯片及基本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同学们校园文化活动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思考过什么是“文化”吗?”学生回答“没有”,引出课题。
二、找文化——感受文化的斑斓
学生展示事先收集有关文化现象资料图片。三个小组的代表分别展示:文化无处不在、不同区域的文化、从古到今的文化。
学生展示后,老师带领学生形成理念。
(一)文化“万花筒”
1.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空
2.不同区域各有特色——特色
3.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形式
三、析文化——感知文化的内涵
过渡:刚才展示的是文化现象,同学们能否透过现象上升到事物的本质,根据图片概括文化的具体形式?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1.文化的形式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过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文化的外延,那文化的内涵又是怎样的呢?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讨论的非常激烈,假如你也参与其中,请评价三位同学的观点。
课件出示:
感知文化的内涵感悟文化的力量
——《体味文化》教学反思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上好《文化生活》第一节课,我力求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深化。提前一天印发学案,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案】进行预习,除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性设问,还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你们感兴趣的有关文化现象的图片,制成课件进行展示,并尝试概括文化现象的特点”的动手操作的题目,学生找文化并进行展示,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找文化→析文化→悟文化”的线索安排教学流程。从校园文化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自已的生活实际更为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自觉性更高。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教学内容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已的力量。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力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
1.下列属于文化生活的是()
①人大代表参加人代会 ②到商场购买衣服③与家人在一起下棋 ④在电脑上查阅资料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③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④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4.我们参观西安的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5.抗战初期,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