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 资源简介:
约5280字。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教学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新要求
教学难点
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康问题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其中一步。请同学们回忆这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二)新授
下面我们就具体学习小康社会的实施与建设问题
总体小康
附1981——200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
及城乡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81 7490 56.7% 61.8%
1990 1,7400 54.2% 58.8%
1991 1,9580 53.8% 57.6%
2000 8,9404 39.2% 49.1%
2008 30,0670(世界第三) 37.9% 43.7%
2010 397983(世界第二) 35.7% 41.1%
到1990年,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2000年后,顺利实现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引导学生回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由城乡居民生活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迈进。
1、总体小康的表现
(1)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0年来我国GDP总量由原来的第十名提高到了第三名,世界排名大大提前,经济增长速度是世界平均速度的3倍,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农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
(2)宏观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虽然已达总体小康,但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你认为总体小康社会还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吃穿住用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城乡差别等多方面回答)
2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世界银行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国家分为四组:756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756——299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2997——926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9265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我国2000年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是低标准小康。
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约3倍左右,我国知识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还有不少地方没有达到小康,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江泽民同志就提出了21世纪“新三步走”即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3.全面小康社会蓝图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