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二轮专题讲练测政治哲学部分专题12 认识论(学案).doc
2010届二轮专题讲练测政治哲学部分专题12 认识论(教案).doc
教师版:2010届二轮专题讲练测政治哲学部分专题12 认识论(测试).doc
教师版:2010届二轮专题讲练测政治哲学部分专题12 认识论(练习).doc
学生版:2010届二轮专题讲练测政治哲学部分专题12 认识论(测试).doc
学生版:2010届二轮专题讲练测政治哲学部分专题12 认识论(练习).doc
2010届二轮专题讲练测(教案)
专题十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专项直击】
【考情分析】
哲学生活认识论部分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于规律,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到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挥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综观历年高考,本单元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的题型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一般都以具体材料尤其是热点材料为载体,考查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在非选择题的立意方面,本单元内容往往和辩证法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考查。
命题特点:
(1)从题型上看,单选、不定项选择、非选择题各种题型都有(其中选择题考查的次数较多);
(2)从取材看:主要有名言警句、古文诗歌、现代自然科学成就、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今社会热点等,取材比较广泛;
(3)从考查知识点看:现象、理性认识、科学理论、认识发展深化、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认识的辩证关系等都有所涉及,重点集中在认识的深化、扩展、推移上。
【考点整合】
1、实践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3)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重要提示:①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②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3、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4、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考点预测】
根据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2010年高考的命题重点可能:
(1)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的理论依据是规律的客观性,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实现上述目标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