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 资源简介:
约5840字。
《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运用设问的方法,结合历史资料,和当前的热点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讨论,明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①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②识记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④运用事实归纳出民族区域自治自治的优越性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如联系的观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等比较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运用设问的方法,结合历史资料,和当前的热点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讨论,明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的信念和自觉性,理解各国都有选择自己国家发展道路的权利。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饿含义、原因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系民族团结和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是怎样的?
导入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先告诉我一个数字:
一张第四套的人民币上印有多少种少数民族的文字?(4种)
分别是什么文字?(蒙、维吾尔、藏、壮4个少数民族的文字)
为什么要在人民币上印上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字?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引导)一张人民币上印有4种少数民族的文字,这虽然是很细小的一件事情,但它却说明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我国坚持各民族在语言文字上的平等,这是我国坚持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的体现。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除因宁夏回族自治区通用汉语外,其他的4个,即内蒙古自治区、藏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在通用汉语的同时也通用本民族语言,所以只印有4种少数民族的文字。
那么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问题。
三、民族区域自治(板书)
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少数民族自治的相关资料:
材料一:1949年7月20日,我国成立了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北京召开了有多个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放后,我国先后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达到44个。
材料二:除了这5大自治区外,我国还在其它省建立了30个自治州,122个自治县(旗)。除了自治州、自治县外,还有一大批民族自治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
请思考:
以上材料说明什么事实?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