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案
- 资源简介:
约120020字。
《生活与哲学》学习要求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1、提前两分钟到班
2、提前准备好书本、文具(课堂笔记本)
3、做到桌面整洁无杂物
4、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迎接检查提问
二、认真预习
1、以框为单位,标上小节数,通读预习内容(包括辅助文)
2、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三、上课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提高课堂效率
1、遵守纪律,尽快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
(1)注重师生交流互动,增强信息反馈
(2)把握好老师的语速、语调,以便把握重点、难点
(3)多思考,敢于发言,善于表现
2、记好笔记
书写认真、条理清楚、内容全面,重点难点突出
(定期抽查笔记、教材)
3、每堂课提问,作为平时成绩
四、按时认真完成作业(两种形式相结合)
五、及时复习,迎接测验,做到课课清、单元清
辩证唯物论:4、5课
认识论:6课
唯物辩证法:7、8、9、10课
历史唯物论:11课
价值观:12课
《生活与哲学》的课程性质、内容目标
一、课程的基本性质
《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即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
《生活与哲学》的内容目标是: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总课时:36课时
《生活与哲学》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一单元:生活、实践的观点
(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单元:如何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物质、意识、实践)
《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第四单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本单元基本结构:
哲学(第一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
第一单元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
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
教学课时:9课时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什么是哲学)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哲学的概念、哲学和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
2、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
3、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点难点:
1、 什么是哲学?
2、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4、 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5、 学好哲学与掌握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从今天起,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门可以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哲学”这个词是个西方术语,在近代被翻译为汉语,其含义是“爱智慧”或“启发智慧”等。在汉语中,“哲”具有“聪明”和“贤明”的意义。从词义上概括地讲,哲学就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座的各位聪明否?一个人聪明不聪明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我早料到雷声过后一定是倾盆大雨)。当然,严格地说,并非所有的哲学都会使人聪明(人是无毛两足动物)。实践证明,在眼花缭乱的哲学学说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的哲学,因此,我们要学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少同学认为,哲学是比较玄妙的、深奥的学问,一定很难学。从教材的封面《生活与哲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作为对智慧的爱和追求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也从来没有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讲授新课】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探究交流】P2排名问题—是为了说明一切哲学智慧和思想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A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人的认识要受到主、客体等条件的限制,因而使得在排名问题上,大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