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课标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四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6/27 9:29:0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资源提供: zzzysc [资源集]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280字。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一、 课程要求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四课和第五课的学习,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哲学毕竟是高度抽象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因此,课堂教学应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强化学生对于实践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记忆。
  由于学生参加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的主体和对象欠缺足够的认识,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生活体验,将生活化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P42-43,通过“走进生活”理解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通过对“屠呦呦采访稿”的感悟,理解实践的特点。从中体会屠呦呦淡薄名利、坚持真理的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2.自主学习教材P44-46,结合“青蒿素的研究历程”,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学习屠呦呦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勇于担当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