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2860字。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教材分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具体研究的是我国的分配制度。
从理论上讲,在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阐述了按劳分配的含义、必然性及其意义,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第二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介绍了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重点介绍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及其意义。
从实践上讲,高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劳动者,通过学习能深刻体会到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并意识到勤劳致富、勤俭节约是创造财富的途径,感悟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情境理解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在创立咨询公司的情境体验中,能够在参与中准确说出生产要素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应的分配方式;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通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感悟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现实意义;在李想的困惑中,通过对三个咨询问题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明确按劳分配的必要性、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够深刻体会到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并意识到勤劳致富、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