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生活与哲学》导学案(11份)
- 资源简介:
《生活与哲学》导学案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含哲学与时代精神).docx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docx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含马克思主义哲学) .docx
第九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docx
第六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docx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docx
第三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第十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
第十一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docx
第四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docx
第五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富顺三中“三五”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名称: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含哲学与时代精神)
高2017届政治备课组 主备人:邓秀
【考点必清】(课前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复习)
1.(低频)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2.(低频)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的关系。
3.(低频)哲学与时代精神。
4.(低频)哲学的作用:对人生、对社会。
【重点知识】
一、哲学的含义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揭示的是整个最一般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们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的作用
(1)对人生——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
……
富顺三中“三五”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名称:第三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2017届政治备课组 主备人:邓秀
【考点必清】(课前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复习)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低频)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2)(低频)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本质。
(3)(中频)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概念、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2.哲学的运动概念:
(1)(低频)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2)(中频)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低频)规律的概念;
(2)(中频)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中频)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重点知识】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3)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本质: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
富顺三中“三五”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名称:第五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2017届政治备课组 主备人:邓秀
【考点必清】(课前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复习)
1.(低频)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高频)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1)(高频)真理的属性: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2)(低频)真理和谬误。
4.(高频)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重点知识】
一、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特点 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
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和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①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②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三、真理与认识过程
1.真理
(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过程
理解 原因 误区
……
富顺三中“三五”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名称: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高2017届政治备课组 主备人:邓秀
【考点必清】(课前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复习)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中频)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中频)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高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2)(中频)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3)(高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低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重点知识】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的观点与联系、发展的观点都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存在状态,都是唯物辩证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联系构成发展,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内部联系即事物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事物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统一属性) 斗争性(对立属性)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体现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